马伟和易德波
易德波研究扬州评话的出版书籍
8月,挪威国家图书馆的静谧,被一场充满东方韵味的评话演出打破。扬州评话演员、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所长马伟将《武松打虎》的故事,又一次用扬州评话说给世界听。演出结束后,80岁的挪威汉学家易德波博士赠送给他两份珍贵的扬州评话史料,一份为长达360个小时的扬州评话VCD,一份为扬州评话最早脚本《西汉》。
“这些资料是我从扬州拿出去的,我还是希望能还给扬州。”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反复叮嘱马伟,“你要向我承诺,一定要照顾好这些宝贝。”这是一句跨越了洲际与文化的承诺,也是一场持续了近四十年的文化传承之旅。
展开剩余74%四十载情缘:
从“洋知己”到“托付人”
易德波的故事,在扬州曲艺界是一段佳话。刚刚开始学习中文时,她便被说表细腻、动作传神的扬州评话吸引。1986年,她第一次来到中国,此后近40年到扬州20多次,变成了一位货真价实的“扬州通”。
她精通扬州方言,能坐在老茶馆的书场里,和本地听众一起为名家的精彩表演鼓掌喝彩。她撰写的《扬州评话探讨》《说书:扬州评话的口传艺术》等著作,成为国际汉学界研究中国口头表演文化的权威文本。
对易德波而言,这些评话艺人不仅是研究对象,更是她的老朋友、老知己。易德波曾考虑过将这批珍贵的资料捐赠给世界知名的图书馆或博物馆,以确保其得到妥善保存。但最终,她改变了主意。
“我本人在丹麦高校里任职,所以明白很多史料捐赠给博物馆或图书馆后,普通人想要查阅的难度太大了。”易德波坦言,她不希望这些“活”的艺术变成“睡”在图书馆里的藏品,而是能被更多艺人使用和学习,以延续扬州曲艺的传承。
经过深思熟虑,她选择了马伟。马伟13岁时,易德波就认识了这个在书场里刻苦学艺的少年。马伟的诸多恩师,不仅是扬州评话的泰斗,也是易德波多年的至交。这条清晰的师承脉络,让易德波与马伟之间,除了学者与艺术家的友谊,更添了一份家人般的亲切与信任。易德波深知,马伟对扬州评话怀有赤诚的热爱与强烈的责任感,将资料托付给他,就是托付给了一个能真正理解其价值、并让其“活”下去的人。于是,便有了挪威国家图书馆里这场郑重的交接仪式和那句千斤之诺。
珍宝归乡:
揭开传承有序的史料面纱
这批“回家”的资料究竟有多珍贵?据马伟介绍,这份长达360小时的扬州评话VCD,录制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抢救性”记录。当时,易德波与她的团队对扬州评话四家代表性艺人的传人进行了系统完整的录像,内容涵盖了《中三国》《前三国》《水浒传》《西游记》四部经典书目。录制结束后,易德波共制作了五套VCD,一套自己珍藏,另外四套分别被中国社科院图书馆、傅斯年图书馆以及丹麦民俗研究资料馆、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收藏。
“有些艺人,比如戴步章先生,在录制完成后不久就去世了,这些资料便成了孤本。”马伟告诉记者,在曲艺界,“书随人走,艺跟人亡”是最令人痛心的遗憾,而这批影像,则将大师们的艺术风采永久定格。
此外,当时的录制充分尊重了艺术规律,未作任何删减,完整保留了表演的原貌。“后代研究者能够直观了解几十年前甚至更早艺人的表演节奏、书的结构处理等细节,这在其他资料中是很难获得的全面信息。”马伟说。
另一件珍宝是扬州评话最早脚本《西汉》。它的传承谱系清晰,最早可追溯到清晚期的扬州评话大师许鸿章。他手写脚本后传于弟子任永章,再经戴善章、樊紫章等人传承,最终在2003年由戴步章捐赠给易德波。2024年,易德波与美国圣母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的葛良岩教授合作,对其进行了数字化整理并出版。这本泛黄的手稿,跨越百年时空,连接着几代艺人的心血。
未来之路:
让遗产“活”在当下
接过重托的马伟,将如何履行他的承诺呢?
“我计划是建立一个私人或民间的扬州曲艺博物馆。”马伟表示,他希望在未来某个合适的时间点,系统地整理、研究这些资料,并向年轻艺人、学者和公众开放,实现易德波教授史料“被使用、被学习”的初衷。
在马伟看来,传承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是有形遗产的保护,如博物馆、图书馆中的实物脚本、数字化后的影像展示等,这可以与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相结合,让更多游客在体验扬州文化时,感受到评话艺术的魅力。另一方面,则是无形遗产的活态传承,即老一辈艺术家的技艺和精神安全的炒股配资网,必须通过口传心授,在年轻一代身上延续。
发布于:江苏省聚宝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